邦教
基本解釋
國家的教化。《書·周官》:“司 徒 掌邦教。” 孔 傳:“地官卿司徒主國教化。” 南朝 宋 顏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妄先國胄,側聞邦教。” 唐 韓愈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地官之職,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大啟 南康 ,爰登中鉉,時膺土宇,固辭邦教。” 李善 注:“ 蕭子顯 《齊書》曰: 建元 元年,進位司徒侍中中書監如故,改封 南康郡 公,邑三千戶, 淵 固讓司徒。” 劉良 注:“固辭邦教謂再讓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
成語(Idiom):邦教(bāng jiào)
發音(Pronunciation):bāng j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的教育事業,也可以泛指一國的教育體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邦教是由“邦”和“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邦”指國家,“教”指教育。邦教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用來形容國家的教育事業或教育體制。它強調了教育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邦教這個成語可以在以下場景中使用:
1. 討論國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
2. 強調教育對國家和社會的意義;
3. 描述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邦教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一書中。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周朝時期的一部重要典籍,記載了周朝的禮制和政治制度。邦教一詞通過這本書流傳下來,成為了描述國家教育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邦教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邦”是名詞,表示國家,“教”是動詞,表示教育。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表示國家教育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邦教是國家發展的基石。
2. 邦教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3. 加強邦教是我們的責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邦教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將“邦”和“教”兩個字分別記憶,理解“邦”代表國家,“教”代表教育;
2. 想象一個國家中的學生們在接受教育,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邦教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了解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改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邦教是國家的大事,我們要好好學習。
2. 初中生:邦教的改革對于國家發展至關重要。
3. 高中生:加強邦教是我們的責任,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