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庠
基本解釋
古代的大學。《禮記·王制》:“ 有虞氏 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鄭玄 注:“上庠,右學,大學也。” 唐 韓愈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趨競,未復本源。至使公卿子孫,恥游太學,工商凡冗,或處上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此人若回來尋時,可叫他來京師上庠 貫道齋 尋問 林上舍 名 積 字 善甫 ,千萬!千萬!不可誤事。”
成語(Idiom):上庠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x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學生上學堂,受教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庠源自《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在上庠,天子在下庠。”庠,古代指的是學堂或學宮。成語中的“上庠”指的是學生上學堂,接受教育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描述學生上學、受教育的場景。也可以用來比喻學習進修、修養自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上庠”的故事起源于古代周朝時期。周文王在位時,他建立了學庠制度,讓子弟們上學堂接受教育。成語中的“上庠”就是指文王的子孫后代們上學堂學習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上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詞語,其中“上”在這里表示“上去”,“庠”表示學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孩子們每天早晨都要準時上庠。
2. 他努力學習,希望能夠上庠考取更好的學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成語“上庠”。可以想象自己身臨古代學庠制度,上學堂接受教育的情景,以及學生們努力學習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學庠制度,以及古代學堂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加深對成語“上庠”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的小朋友們每天都要上庠學習。
2. 小學生們都很期待上庠,因為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
3. 初中生們每天都要上庠,為了考取好成績而努力學習。
4. 大學生們上庠的時候,要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