忸恨
成語(Idiom):忸恨(niǔ hèn)
發音(Pronunciation):niǔ h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內心憂愁、不安的情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忸恨是由“忸”和“恨”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忸”意為內心憂愁、不安,“恨”意為怨恨、不滿。忸恨形容人內心的痛苦和不滿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忸恨常用于形容人內心的痛苦、不安和不滿情緒。可以用來形容對某種不公正或不滿意的事情感到痛苦和憤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范睢的智士,他在齊國被貶為庶民后,內心充滿了忸怩不安和憤恨。他曾對齊國君主說:“忸恨之心,久則成疾。”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忸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忸恨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心中忸恨,卻無法表達出來。
2. 她對這個不公正的決定感到忸恨萬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忸恨的發音“niǔ hèn”與內心憂愁、不安的情緒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忸恨相關的成語,例如“憂心忡忡”、“怨氣沖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考試前總是感到忸恨,害怕考不好。
2. 中學生(12-18歲):他對班級里的不公平待遇感到忸恨,決定發聲維護自己的權益。
3. 大學生(18-22歲):面對就業壓力,我常常感到忸恨和無力感。
4. 成年人(22歲以上):他對社會不公正現象感到忸恨,積極參與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