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低頭耷腦
發音(Pronunciation):dī tóu dā n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態度低下,精神萎靡不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低頭耷腦形容人精神萎靡,喪失了自信和斗志,表現出消沉和無精打采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來形容在遭受挫折或困難時,人們失去信心和動力,情緒低落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低頭耷腦”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馮子材低頭耷腦救父》故事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孝順的兒子為了救父親,不顧一切地低頭耷腦,最終成功拯救了父親。這個故事成為了“低頭耷腦”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低頭耷腦的結構是形容詞+動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遭受失敗后,整天低頭耷腦,喪失了往日的自信和活力。
2. 考試沒考好,她低頭耷腦地走出考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低頭耷腦”與一個情緒低落的人形象聯系起來,想象那個人低著頭,精神萎靡地走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情緒和心態相關的成語,如“心灰意冷”、“意氣消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考試沒考好,他低著頭,低頭耷腦地回家了。
2. 小學生:小紅的寵物死了,她整天低頭耷腦的,不愿意和別人說話。
3. 中學生:考試沒考好,他低頭耷腦地走在校園里,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4. 大學生:面對挫折,我們不能低頭耷腦,要勇敢面對困難,積極尋找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