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物陳喻
基本解釋
借事物設(shè)喻。 元 楊載 《詩法家數(shù)·諷諫》:“古人凡欲諷諫,多借此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託物陳喻,以通其意。”
成語(Idiom):讬物陳喻 (tuō wù chén yù)
發(fā)音(Pronunciation):tuō wù chén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通過具體的事物來闡述道理或表達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物陳喻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讬物”指的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說明問題,“陳喻”表示闡述道理或表達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闡述抽象的道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物陳喻常常用于教育和演講中,用來給聽眾或?qū)W生提供生動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抽象的概念。它也可以用于寫作中,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讬物陳喻最早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故曰:‘人之為學有小大之分也,而不知者不知也。以小見大,以陳見久。如其春桃李杏之未落也,皆先發(fā)芽而后生實也。’”這句話意思是說,學習知識的人有大小之分,不懂的人不懂就是不懂。通過小事物可以看到大道理,通過具體的例子可以更好地闡述抽象的概念。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物陳喻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形成了一個修辭手法的固定搭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善于運用讬物陳喻的方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難懂的知識。
2. 演講中加入生動的讬物陳喻可以使聽眾更容易接受和記憶演講內(nèi)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具體的事物與抽象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例如,將抽象的概念想象成一個大箱子,而具體的事物是裝在箱子里的物品,通過打開箱子,我們可以看到里面的物品,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抽象的概念。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的成語和修辭手法,可以幫助擴大詞匯量和提高表達能力。同時,通過閱讀和聽取他人的演講,可以學習如何運用讬物陳喻等修辭手法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老師用讬物陳喻的方法給我們講故事,更容易理解。
2. 初中生:老師用讬物陳喻的方式解釋了數(shù)學題,我們一下子就明白了。
3. 高中生:我們在寫作文時,可以用讬物陳喻來豐富文章的表達。
4. 大學生:在演講中加入讬物陳喻可以使聽眾更容易接受和記憶演講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