夊夊
基本解釋
綏綏。緩行貌。《玉篇·夊部》:“夊,思隹切,行遲皃。《詩》云:‘雄狐夊夊。’”夊夊,今本《詩·齊風·南山》作“綏綏”。
成語(Idiom):夊夊(suī suī)
發音(Pronunciation):suī s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走不穩定或邁步艱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夊夊原本是形容動詞,指的是行走時腳步不穩定、邁步困難。后來在成語中,夊夊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發展或進展緩慢、不順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夊夊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個人的行走狀態或事物的發展進程。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步履蹣跚,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計劃、項目或事業的推進緩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夊夊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冢宰》一書中。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管仲被派遣到楚國去為齊國爭取利益。管仲在楚國的朝廷中行走時腳步不穩,被人嘲笑為“夊夊”。管仲聽到后非常憤怒,但沒有回擊,而是默默努力,最終成功為齊國爭取了利益。因此,夊夊也成為了形容人行走不穩定卻堅定前行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夊夊是一個疊字詞,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腳步夊夊地走進教室,顯得非常疲憊。
2. 這個項目進展夊夊,需要加快推進速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夊夊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走路蹣跚,腳步不穩,形象地表達了夊夊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行走、發展相關的成語,如蹣跚、步履維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夊夊地走進教室,好像剛剛學會走路一樣。
2. 初中生:這個項目的進展實在太夊夊了,我們得加快速度。
3. 高中生:他的步履蹣跚,但卻堅定地走向了自己的夢想。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夊夊的困難,但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