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
基本解釋
◎ 中和 zhōnghé
(1) [neutralize]∶使中和
用酸中和堿
(2) [neutralization]∶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
酸堿中和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neutralization; balancing out; neutralize
詳細解釋
同“ 中和 ”。《漢書·敘傳上》:“欥中龢為庶幾兮, 顏 與 冉 又不得。” 顏師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瑤芳樓記》:“況夫宮角之相參,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1).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儒家認為能“致中和”,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于和諧境界。《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東觀漢記·張純傳》:“謙儉節約,閨門中和。” 唐 權德輿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大樂本天地,中和序人倫。” 清 趙翼 《安寧州湯池》詩:“性真抱中和,元氣葆溫燠。”
(2).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 楊倞 注:“中和謂寬猛得中也。”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聞其聲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個含忍與自制的人,是個中和的人。”
(3).道教語。指元氣。《太平經·和三氣興帝王法》:“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虛詞》之四:“中和煉九氣,甲子謝三元。”
(4).化學、物理名詞。(1)指相當量的酸和堿互相作用生成鹽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產生其他物質,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體的正電量和負電量相等而不顯帶電現象的狀態。
成語(Idiom):中和(zhōng hé)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使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因素達到平衡,使之和諧統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和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中,意為調和、協調。在現代漢語中,中和的含義更加廣泛,指的是使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因素達到平衡,使之和諧統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和一詞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文化交流、社會和諧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之間的平衡與統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和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中,原本用來描述宗廟祭祀中的禮儀和官員的職責。后來,這一概念逐漸擴展到人際關系和社會和諧的范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中”為第三聲,表示平衡、調和;“和”為第二聲,表示和諧、統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善于中和各方的意見,使大家達成共識。
2. 這個項目需要中和不同團隊之間的利益沖突,才能順利進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中和”。可以想象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因素,如火與水,通過中和達到平衡與和諧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如果你對中和這個概念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中庸之道”,了解更多關于和諧統一的思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要學會中和,不要和同學們發生爭吵。
2. 初中生(12-15歲):班級里的同學們要互相中和,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班集體。
3. 高中生(15-18歲):在社交場合中,我們需要學會中和不同人的觀點,以實現有效的溝通。
4. 大學生(18-22歲):大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中和學習和社交的關系,既要努力學習,又要保持社交活動的平衡。
5. 成年人(22歲以上):工作和家庭是我們生活中兩個重要的方面,我們需要學會中和,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