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涂
基本解釋
亦作“ 半途 ”。1.路途的一半或中間。 元 許衡 《風雨圖詩》:“直到半涂風雨橫,倉惶何處覓前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前命未復,后命又至,半途回車,朅朅東西。” 茅盾 《色盲》:“時代的前進的輪子,是只有愈轉(zhuǎn)愈快地直赴終極,是決不會半途停止的。”
(2).比喻事情進行了一半或正處在進行的過程中。《新唐書·韓愈傳》:“方此時,人人異議以惑陛下,陛下持之不堅,半涂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 丁玲 《母親》三:“這時鄰縣也送了一些學生來。但是象 吳文英 嫂嫂那樣半途退學的也很多。”
成語(Idiom):半涂(bàn tú)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àn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某種環(huán)境中只能勉強生存或難以自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半涂是一個形容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在某種環(huán)境中處境艱難、生活困苦的情況。涂,本義為涂鴉、涂抹,引申為蒙受、經(jīng)受。半涂意味著只有一部分被涂上,而另一部分仍然暴露在外,暗示著人們只能勉強生存,無法完全保護自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半涂一詞常用于描述社會底層人民、貧困農(nóng)民等生活環(huán)境困苦、生活水平低下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職業(yè)或行業(yè)的收入微薄、生計艱難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半涂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匈奴列傳》:“匈奴無城郭,居無定處,半涂居之。”這句話描述了匈奴族人沒有城市和固定住所,只能在野外建立簡陋的營地生活。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很多人仍然處于半涂狀態(tài)。
2. 在那個年代,很多農(nóng)民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生活真是半涂不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半涂”與“半途”相聯(lián)想,半途意為未完成、中途停止。半涂和半途都含有“半”的意思,可以通過類似的發(fā)音和意義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以及現(xiàn)代社會中的社會保障和扶貧政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生活很艱難,他們經(jīng)常處于半涂狀態(tài)。
2. 初中生:那個村莊缺乏基礎(chǔ)設(shè)施,居民的生活就像半涂一樣,十分困苦。
3. 高中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很多年輕人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生活狀態(tài)可謂半涂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