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燭
基本解釋
灌木名。南燭之赤者。生 江 東。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冬生紅子作穗。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南燭》。
成語(Idiom):文燭(wén zhú)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文燭意為文明的燈火,比喻文化的繁榮和光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燭是由“文”和“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化、文明,“燭”指燈火。成語文燭比喻文化繁榮、光輝燦爛,形容社會風氣好,人們的文化修養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燭常用于形容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的文化繁榮和光輝,也可以用來贊美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素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文燭”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寄邱員外》詩:“燭之以文,珪瓚之器。”這句詩形容了邱員外家中的文化氛圍和家庭修養。后來,“文燭”成為了一個固定的詞語,用來形容文化繁榮和光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文化繁榮,真是一座文燭之邦。
2. 他的學問廣博,真是一盞文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文燭”。可以將“文”字和“燭”字分別與文化和燈火進行聯想,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以及與之相關的成語和詩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讓自己成為文燭之才。
2. 初中生:這個學校的教育水平很高,真是一座文燭之校。
3. 高中生:他的文化修養很高,可以說是一盞文燭。
4. 大學生:我希望將來能為社會的文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