諛史
成語(Idiom):諛史(yú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yú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拍馬屁、諂媚討好的言辭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諛史是由“諛”和“史”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諛”意為奉承、拍馬屁,指為了討好他人而言辭恭維;“史”意為歷史,指記錄事實的記載。諛史的意思是指用諂媚討好的言辭或行為來美化或歪曲歷史事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諛史常用于批評某些人或組織故意篡改歷史事實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為了迎合他人而不擇手段地奉承諂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十七年》記載了一個關于諛史的故事。當時,齊國的公子糾因為得罪了齊國的宰相史佚,為了取悅史佚,他寫了一篇讓人感動的文章,稱頌史佚的聰明才智。這篇文章被稱為《齊諛紀》。后來,人們用“諛史”來形容拍馬屁、討好他人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諛史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諛”是動詞,表示拍馬屁、奉承;“史”是賓語,表示歷史事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部紀錄片不是真正的歷史記錄,而是一部充滿了諛史的作品。
2. 他總是用諛史的手法來討好領導,卻得不到真正的認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諛史”拆分為“諛”和“史”,并與拍馬屁、奉承和歷史事實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歷史的相關知識,學習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避免被諛史所蒙蔽。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得到老師的夸獎,寫了一篇諛史的作文。
2. 初中生:這本歷史書上的內容有些諛史,我們應該多看其他資料來了解真實的歷史。
3. 高中生:政治家常常利用諛史來塑造自己的形象,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待他們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