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貽
基本解釋
猶見贈。 唐 元稹 《酬盧秘書》詩序:“予自 唐 歸京之歲,祕書郎 盧拱 作《喜遇白贊善學士》詩二十韻,兼以見貽。”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新青年》第二期已出,別封寄上。今年群益社見貽甚多,不取值,故亦不必以值見返耳。”
成語(Idiom):見貽
發音(Pronunciation):jiàn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接受別人的指責或批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見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見意為接受,貽意為別人的指責或批評。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或指責,并從中汲取教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見貽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指責或批評,并且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個成語可以用于表揚一個人具有謙虛、學習進取的品質,也可以用于自我反省,表示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評并改正錯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見貽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一年》。當時,魯國的宣公問晏子:“以先君之道,治國安民,君能行之乎?”晏子回答道:“君若見貽,臣請為君行之。”這個故事中的“見貽”就是指接受別人的指責或批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見貽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見”,賓語是“貽”。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真是個見貽的人。
2. 我們應該學會見貽,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方法。
3. 不要害怕被別人的批評,要有勇氣見貽,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見貽”與“接受批評”、"虛心學習"等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接受別人的批評時,虛心地接受并從中汲取教訓,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用法和故事起源,可以閱讀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如《左傳》等。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見貽相似的成語,如“虛心受教”、“知錯能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批評了我作業的錯誤,我應該見貽,下次做得更好。
2. 初中生:班主任的批評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我要見貽并努力改正。
3. 高中生:老師的批評讓我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我要見貽并尋找提高的途徑。
4. 大學生:同學的建議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我要虛心接受并努力改進。
5. 成年人:領導的批評是我成長的機會,我要見貽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