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言
基本解釋
淺陋的言論;卑賤者的言論。多用為自謙之詞。 南朝 宋 謝莊 《上搜才表》:“臣生屬亨路,身漸鴻猷,遂得奉詔左右,陳愚於側,敢露芻言,懼氛恒典。”《新唐書·王珪傳》:“今陛下開圣德,收采芻言,臣愿竭狂瞽,佐萬分一。” 清 霅中人 《<中西紀事>后序》:“間陳管見,偶贅芻言。”
成語(Idiom):芻言
發音(Pronunciation):chú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淺陋,不值一駁的話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芻言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芻”是指飼養牲畜的草料,而“言”則表示言辭、語言。芻言的基本含義是指言辭淺陋、粗淺,不值一駁的話語。它用來形容某人的言論或觀點不夠深入、不夠有根據,缺乏說服力和權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芻言可以用來批評和嘲笑別人說話淺薄、不負責任或不經思考的行為。在正式場合或者辯論中,如果有人的言辭顯得不夠嚴謹或者缺乏說服力,可以使用芻言來形容他的言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芻言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鶴鳴》。據說,在古代,鶴鳴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樂曲,代表著高尚的品質和文化修養。而詩中提到的“芻言”,則是指那些與鶴鳴相比,顯得淺薄、不值一提的言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芻言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太芻言了,完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2. 這位演講者的演講內容充滿了芻言,聽眾們對他的觀點并不認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田間給牛、羊喂草料,但這些草料對于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價值,就像芻言一樣,沒有說服力和權威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成語的使用和故事起源,可以查閱相關的成語詞典或者成語故事書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回答太芻言了,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2. 初中生:老師批評他的作文充滿了芻言,沒有深入分析問題。
3. 高中生:這位政治家的演講充斥著芻言,沒有說服力和實際意義。
4. 大學生:在辯論中,他的觀點被駁斥為芻言,缺乏根據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