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ì bù dé yǐ ㄅㄧˋ ㄅㄨˋ ㄉㄜˊ ㄧˇ必不得已
◎ 必不得已 bìbudéyǐ
[if have to] 實在不得不如此。不得已:無可奈何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論語·顏淵》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必不得已
成語(Idiom):必不得已
發音(Pronunciation):bì bù dé y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迫不得已,沒有其他選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被迫采取某種行動或做出某種決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不得不做某事或接受某種結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齊國公子無知擔任齊國的宰相,他貪圖權力,欺壓百姓。百姓無法忍受他的統治,紛紛逃離齊國。無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親自去找百姓,請求他們回來。他走遍了鄉村,卻沒有找到一個人。最后,他只能說:“我已經盡力了,百姓們不愿回來,這是我必不得已的選擇。”從此,人們用“必不得已”來形容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決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必(必須)+ 不(沒有)+ 得(能夠)+ 已(已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必不得已接受了這份工作。
2. 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他必不得已賣掉了自己的房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必不得已”拆解成四個字,分別記憶其含義,然后結合故事起源中的情節,形成一個完整的記憶圖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無可奈何”、“別無選擇”等,加深對于被迫無法選擇的情況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因為下雨了,我必不得已撐起了雨傘。
2. 初中生(14歲):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必不得已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3. 高中生(17歲):為了追求夢想,他必不得已離開了家鄉去大城市打拼。
4. 大學生(20歲):面對經濟壓力,他必不得已輟學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