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篲
成語(Idiom):拔篲(bá lóu)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á l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拔篲是指拔起竹竿,用來比喻用力過猛或行動過度,引申為過度自信或過分自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拔篲一詞源于古代的竹竿,竹竿一旦拔起,就很難再放下,因此拔篲也指行動過猛,不加節(jié)制。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過于自信,自負而不顧一切地去行動,常常會帶來不好的后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拔篲一詞多用于貶義,常用來批評那些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人。比如,當某個人自負地做出決策而導致失敗時,我們可以說他是拔篲。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過于自信,要保持謙虛和冷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拔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子罕的人,他自負地認為自己的力氣很大,可以拔起一根篲竹。結果,他用盡全力也沒有成功,這個故事成為了形容自負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拔篲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拔”和“篲”兩個字組成。其中,“拔”表示用力抬起或拔起,“篲”表示一種竹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太拔篲了,總是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人。
2. 別再拔篲了,你的決策已經失敗了兩次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用力拔起一根竹竿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同時,可以聯(lián)想到拔篲的意思,即過度自信或過分自負的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拔篲有關的成語,如拔山扛鼎、拔苗助長等,了解其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個很拔篲的人,總是不聽老師的話。
初中生:我們班上有個同學很拔篲,總是認為自己最聰明。
高中生:別再拔篲了,你的計劃已經失敗了兩次了。
大學生:他太拔篲了,總是自以為是地做決策。
成年人:不要再拔篲了,你的自信已經讓你失去了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