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介
基本解釋
氣節;操守。《后漢書·逸民傳·梁鴻》:“后受業太學,家貧而尚節介,博覽無不通,而不為章句。”《明史·楊繼盛傳》:“勵節介者為矯激,善奔走者為練事。”
成語(Idiom):節介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j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節儉謹慎,不浪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介是指節儉謹慎,不浪費。它強調在物質生活中要節約使用,不浪費資源。同時,節介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謹慎,不輕易暴露自己的內心感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介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也可以用于指導社會生活中的節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節介來表達對節約資源和謹慎行事的認同和贊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節介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確,但這個成語的概念在古代文化中一直被重視。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中,常常強調節約和謹慎的重要性,這也反映在成語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生活節介,從不亂花錢。
2. 她的言行謹慎,總是很節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購物時,要謹慎選擇,不浪費,這樣就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記憶節介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節介相關的成語,如“節衣縮食”、“節外生枝”等,了解更多關于節約和謹慎的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會節介,不亂用紙張。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提倡節介的生活態度。
3. 高中生:在這個消費觀念盛行的時代,我們要堅守節介的原則,珍惜資源。
4. 大學生: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傳承節介的傳統美德,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