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犬
基本解釋
三國 吳 時, 襄陽 紀南 人 李信純 醉臥城外草中,適獵者縱火,火順風且至。其愛犬曰“黑龍”者,于溪中濕身,周回灑 李 臥處,遂免大難;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斃。 李 醒乃悟,為之慟哭。太守聞而憫之,具棺槨衣衾以葬。后 紀南 有義犬冢,高十余丈。事見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二十。 前蜀 貫休 《行路難》詩之四:“古人尺布猶可縫, 潯陽 義犬令人憶。”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禽畜之賢,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
義犬(yì quǎn)
發音:yì quǎn
基本含義:指忠誠、忠心耿耿的人。
詳細解釋:義犬是一個比喻,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主人或朋友忠誠不二的品質。犬是指狗,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因其對主人忠誠而聞名。義犬這個成語借用了狗的形象,強調了忠誠的品質。
使用場景:常用于形容對朋友、親人、國家等忠誠無私的人。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個事業或信仰的堅定支持。
故事起源:《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出征匈奴時,留下了范睢和蔡澤兩位朝中重臣守衛京城。劉邦擔心他們私心離間,于是派了一個信使去監視他們。信使回報說,范睢和蔡澤在夜晚的時候討論起了劉邦的事情,但他們都是積極支持劉邦的,沒有任何私心。劉邦非常高興,稱贊他們是“群臣之義犬”,意思是他們是忠誠無私的臣子。
成語結構:形容詞+名詞
例句:
1. 他是一個義犬,對公司的事業發展非常忠心耿耿。
2. 她是我的義犬朋友,無論我遇到什么困難,她都會全力支持我。
記憶技巧:可以聯想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所以義犬可以形容對朋友或事業忠誠的人。
延伸學習:了解中國古代對狗的文化意義,以及其他形容忠誠的成語,如“忠誠不二”、“忠心耿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有一只忠誠的義犬,它會保護我不受欺負。
2. 初中生(13-15歲):他是我們班的義犬,每次有困難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助別人。
3. 高中生(16-18歲):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像義犬一樣對待我的工作,忠誠地為同學們服務。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作為大學生,應該成為社會的義犬,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