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醢
成語(Idiom):麋醢(mí hǎi)
發音(Pronunciation):mí hǎ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情淡薄,不顧朋友情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麋醢是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其中“麋”指的是一種野生的鹿類動物,而“醢”則是指用鹽腌制肉類。這個成語比喻人情淡薄,不顧朋友情義,形容人對待朋友不夠真誠,不重視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際關系淡薄,朋友之間缺乏真誠和信任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顧自己利益,不顧朋友感受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麋醢的故事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楚國的一位宰相鄒忌非常喜歡養麋鹿,而他的朋友孫臏則喜歡吃鹿肉。一次,孫臏因為餓了,就對鄒忌說,如果你能給我一些鹿肉,我就幫你把麋鹿放生。鄒忌答應了孫臏的請求,但是當孫臏把麋鹿放生后,鄒忌卻沒有兌現承諾,沒有給孫臏鹿肉。從此以后,麋醢就成為了形容人情淡薄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麋醢是一個固定搭配的成語,由兩個詞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朋友的幫助總是麋醢,從不替別人著想。
2. 這個人嘴上說得很好,但實際行動卻總是麋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麋醢”這個成語與其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想象麋鹿被腌制成醢,而腌制的過程中原本的友誼也變得淡薄。可以通過想象這個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情淡薄、友情不真誠相關的成語,如“朋比為奸”、“見利忘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之間的友誼很麋醢,經常互相欺負對方。
2. 初中生: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麋醢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互相幫助了。
3. 高中生:他們之間的友情已經變得麋醢了,彼此之間沒有了信任和真誠。
4. 大學生:在職場上,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變得麋醢,大家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