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夷
基本解釋
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晉書·滕脩傳》:“ 脩 在南積年,為邊夷所附。”《敦煌曲子詞·洞仙歌》:“華燭光輝,深下帡幃,恨征人久鎮邊夷。”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正統辨》:“夫 遼 固 唐 之邊夷也,乘 唐 之衰,草竊而起。”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駐札大臣原始》:“十三年, 厄魯特 糾邊夷入犯 西寧 。”
成語(Idiom):邊夷(biān yí)
發音(Pronunciation):biān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邊境地區的外族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邊夷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邊指邊境地區,夷指外族人。這個成語原本是指邊境地區的外族人,后來也泛指外族人。邊夷一詞含有一定的貶義,常用于形容外族人的野蠻、粗魯等不好的行為或特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邊夷一詞常用于文學作品、歷史記載中,用來形容邊境地區的外族人。在現代漢語中,邊夷的使用較少,一般用于形容某些人的行為或特點,含有一定的貶義。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此詞時要避免帶有歧視或種族偏見的語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邊夷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本指的是周代邊境地區的夷族人。這個成語在歷史上也經常用來形容邊境地區的外族人,表示與中原地區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邊夷逐漸演變為對外族人的貶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邊夷是由“邊”和“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粗魯野蠻,真是個邊夷。
2. 這些邊夷入侵我國的邊境地區,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多困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在邊境地區,外族人的行為比較野蠻,粗魯,所以稱之為邊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邊夷的歷史背景,以及邊境地區與中原地區的關系。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外族人相關的成語,如“夷狄”、“蠻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邊夷是指邊境地區的外族人。
2. 初中生:這些邊夷入侵了我們的國土,我們要堅決抵抗。
3. 高中生:歷史上,邊夷與中原地區的關系一直緊張。
4. 大學生:邊夷一詞具有一定的貶義,我們要避免使用帶有歧視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