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事
基本解釋
(1).邊防事務。《后漢書·竇固傳》:“帝欲遵 武帝 故事,擊 匈奴 ,通 西域 ,以 固 明習邊事,十五年冬,拜為奉車都尉。” 唐 賈島 《送李傅侍郎劍南行營》詩:“走馬從邊事,新恩受外臺。”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四》:“邊之患,非邊能為患也。患在任邊事者,因循而不知變計,畏縮而不敢奮發。”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德宗 生氣說, 柳渾 書生,不懂邊事,你怎么也這樣說。”
(2).邊境上的戰事或爭端。 唐 羊士諤 《賀州宴行營回將》詩:“元戎坐鎮無邊事,遣向營中偃畫旗。”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至 建炎 初,以軍興道梗,始有三年之限,后有特許從便赴闕,猶降旨云:‘候邊事寧息日依舊。’然遂不復舉行矣。” 明 沉周 《石田雜記》:“ 威寧伯 王公 悅 在 大同 ,見邊事漸生,醖禍未測,情悰不懌。”
成語(Idiom):邊事
發音(Pronunciation):biān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關心、不在意的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邊事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邊”和“事”兩個字組成。邊事的意思是指不關心、不在意的事情,也可用于形容對某事漠不關心或冷淡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邊事常常用于表示對某事不關心或不在意的態度。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例如工作、學習、家庭等。當有人向你提起一些你并不關心的事情時,你可以使用邊事來表達你對這些事情的冷淡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邊事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具體的故事。它是從口語中衍生出來的,用來形容對某事漠不關心或冷淡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邊事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邊”是形容詞,表示不關心、不在意的意思;“事”是名詞,表示事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對他的邊事態度讓他很傷心。
2. 他對這件事情完全邊事,沒有任何關心的意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邊事的發音與“變世”相類比,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對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就好像他把整個世界都變成了冷漠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邊事相關的成語,例如“邊緣”、“邊關”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數學題完全邊事,不喜歡做。
2. 初中生:他對班級活動的邊事態度讓大家很失望。
3. 高中生:我對政治問題的邊事態度讓老師很生氣。
4. 大學生:他對課程的邊事態度讓他的成績一直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