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役
成語(Idiom):驅役(qū yì)
發音(Pronunciation):q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武力或強制手段驅趕、壓迫、奴役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驅役是由“驅”和“役”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驅”表示驅趕、趕走;“役”表示奴役、壓迫。驅役一詞形容使用武力或強制手段驅趕、壓迫、奴役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強迫他人做某事或對他人進行壓迫、剝削的情況。例如在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和組織通過驅役來奴役其他民族或國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對下屬或助手的過度要求和壓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驅役”源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當時,齊國的僖公因為對國內賢臣的壓迫和驅趕,導致國家陷入動蕩和衰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惡勢力集團一直驅役著弱勢群體,我們必須站出來維護正義。
2. 歷史上,許多國家曾經被外來勢力驅役過,直到最終獲得獨立和自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驅役”拆分為“驅”和“役”,并與壓迫、奴役等含義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強制壓迫的形象。可以通過構建故事情節、聯想等方式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驅虎吞狼”、“驅逐”等,以擴展對驅役相關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不應該驅役學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和創造空間。
2. 初中生:歷史上有很多國家被其他國家驅役過,這是一種殘酷的現象。
3. 高中生:那個獨裁政權通過驅役人民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導致社會動蕩和人民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