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箋
基本解釋
謂詩箋彼此酬和往復,猶如青蚨錢之去而復來,因稱“子母箋”。 明 俞弁 《山樵暇語》卷八:“ 西涯 李文正公 與客索箋紙,數日酬和過半,因名為子母箋。其詩有云:‘朝來東館暮 西涯 ,子母箋成豈浪夸……’子母錢古有之矣,子母箋自 李公 詩始。”參見“ 子母錢 ”。
成語(Idiom):子母箋(zǐ mǔ jiān)
發音(Pronunciation):zǐ mǔ j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母親寫給兒子的信件,也泛指家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子母箋的字面意思是“母親寫給兒子的信件”。它源于唐代楊炯的《子母箋》,其中描述了楊炯母親寫給他的家書。后來,這個成語也泛指家書,表達了母子之間深情厚意的情感交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子母箋通常用于形容母子之間的感情深厚和親情的表達。它可以用于描述母親寫給兒子的信件,也可以泛指家書或親情信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子母箋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楊炯的《子母箋》。楊炯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母親在他離家期間寫信給他,表達了深深的思念和關心。這封信件被稱為《子母箋》,成為了母子之間深情厚意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子母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子”表示兒子,“母”表示母親,“箋”表示信件。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形象地表達了母親寫給兒子的信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每個月都會給遠在他鄉的兒子寫一封子母箋,表達對他的思念和關心。
2. 這封子母箋中充滿了母親對兒子的期望和祝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子母箋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母親寫給兒子的信件,表達了深深的思念和關心。可以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發音“子母箋”進行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唐代文學和楊炯的作品,深入了解子母箋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很想媽媽,所以我經常寫子母箋給她。
2. 初中生:媽媽給我寫了一封子母箋,表達了她對我的關心和支持。
3. 高中生:每次離家上學,我媽媽都會寫一封子母箋給我,鼓勵我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