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
基本解釋
(1).《淮南子·說林訓》:“ 楊子 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 墨子 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后因以“絲路”比喻世事無常、多變。 南朝 宋 謝瞻 《于安城答靈運》詩之四:“絲路有恒悲,矧迺在吾愛。”
(2).絲綢之路的省稱。如:絲路花雨。參見“ 絲綢之路 ”。
成語(Idiom):絲路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ī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連接中國與歐亞大陸的一系列陸上和海上交通線路,也代表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化交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絲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詞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古代的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中國與歐亞大陸的重要貿易路線,通過陸上和海上交通線路,將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運往西方,同時也將西方的絲綢、香料、瑪瑙等商品運往中國。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線,更是一條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促進了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絲路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用于形容兩個地方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例如,我們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積極推動的重要絲路合作倡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絲綢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的漢朝時期。當時,中國的絲綢制造技術非常先進,絲綢成為了中國的重要出口商品。為了打開貿易通道,漢朝開始派遣使節(jié)和商人出使西方國家,開辟了陸上和海上的貿易路線,從而形成了絲綢之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絲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絲”和“路”。其中,“絲”指的是絲綢,代表中國的商品和文化;“路”指的是交通線路,代表交往和交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絲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積極推動的重要絲路合作倡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將“絲”字聯想成絲綢,將“路”字聯想成交通線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絲路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化,可以深入學習相關的歷史書籍、文化研究和考古發(fā)現。同時,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和發(fā)展,可以了解中國當前的國際合作和交流政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在地理課上學到了絲路的故事。
2. 初中生(14歲):絲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高中生(17歲):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積極推動的重要絲路合作倡議。
4. 大學生(20歲):我對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化非常感興趣,打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