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畏天憫人
發音(Pronunciation):wèi tiān mǐn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對天地間的眾生懷有敬畏之心,同情憐憫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畏天憫人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畏”、“天”、“憫”和“人”。畏指敬畏,天指上天,憫指同情憐憫,人指人類。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對上天的敬畏之情以及對人類的同情憐憫之心。它強調了一個人應當懷有敬畏之心,對他人有同情之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寬廣的胸懷,對人類充滿同情和關愛。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熱心公益事業,關心弱勢群體,樂于助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記·大學》中有一段話:“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萬物,沒有偏好也沒有厭惡,只是按照道義去做事。后來,孟子根據這句話發表了一篇名為《離婁上》的文章,其中提到了“畏天憫人”這個成語。這個成語在中國文化中逐漸流傳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畏天憫人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動詞和兩個名詞組成。其中,“畏”和“憫”是動詞,表示敬畏和同情憐憫;“天”和“人”是名詞,分別指上天和人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始終懷著畏天憫人的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2. 這位醫生對患者非常畏天憫人,總是盡力幫助他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該成語拆分成兩部分進行記憶。首先記住“畏天”,可以聯想到一個人仰望天空,并對上天懷有敬畏之心;然后記住“憫人”,可以聯想到一個人對人類的苦難和困境感同身受,并對他人懷有同情憐憫之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同情憐憫、關愛他人相關的成語,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悲天憫人”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畏天憫人的精神,關心和幫助身邊的同學。
2. 初中生:我們應該畏天憫人,為社會公益事業盡一份力量。
3. 高中生: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我們應該用畏天憫人的心態去思考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