畯民
成語(Idiom):畯民
發音(Pronunciation):jùn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畯民指的是治理國家、管理人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畯民的本義是指農民耕種田地,引申為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個成語強調了領導者應該像農民一樣,耐心細致地管理人民,使他們安居樂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畯民常常用于形容領導者善于管理人民,以及治理國家的能力。可以用來表揚領導者的智慧和管理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畯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書·大禹謨》中。大禹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偉大治水英雄,他治理水患,使洪水退去,人民安居樂業。后來,畯民一詞被用來形容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畯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畯”(jùn)是動詞,意為耕種;第二個字“民”(mín)是名詞,意為人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領導者非常懂得畯民之道,使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 他以其出色的畯民能力而受到了人民的愛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畯民”與“農民”的形狀相似之處聯系起來。畯民的“畯”字和“農”字都有一個“田”字旁,可以通過這個共同點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了解他是如何用智慧和勤勞來治理水患,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的。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學校的畯民者,她總是耐心細致地教導我們。
2. 初中生:父親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他的畯民能力非常出色,使公司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3. 高中生:政府領導者應該具備畯民之道,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4. 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學子,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成為能夠畯民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