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籠
成語(Idiom):曇籠(tán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tán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心情郁悶,思緒困頓,無法釋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曇籠一詞源于佛教詞語,原意為佛寺內的燈籠。曇籠成語引申為心靈境地的昏暗和困頓。比喻內心糾結、無法解脫、心情煩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內心郁悶、困頓的狀態。可以用來描述工作壓力大、生活瑣碎、情感糾結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曇籠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的《續靈感賦》中。這首詩以曇籠為象征,描繪了作者內心的困頓和無法解脫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曇籠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曇”和名詞“籠”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整天像是生活在一個曇籠中。
2. 她的心情昏暗困頓,像是被一座曇籠所包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曇”字和“籠”字的意義,曇意為昏暗,籠意為困住。將這兩個字的意義結合起來,形象地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心如止水”、“心如鐵石”等,來豐富對心靈境地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心情像是被一座曇籠所困住,無法釋懷。
2. 初中生:考試前的準備讓我感到曇籠般的壓力,無法輕松面對。
3. 高中生:面對未來的選擇,我感到心情昏暗困頓,不知道該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