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耬
成語(Idiom):耙耬
發音(Pronunciation):bà l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粗魯、無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耙耬原指農村中用來耙平曬谷物的工具,因為耙耬的使用需要用力,動作粗魯,因此引申為人的行為粗魯、無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不文明、粗魯、無禮的情況??梢杂脕砼u別人的行為,提醒對方要注意言行舉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叫耕耘的官員,他負責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有一天,耕耘在田間耕作時,發現土地上有一塊大石頭,他想把石頭移開,但卻找不到工具。于是,他用手將土地耙平,一邊用力一邊咒罵石頭。這個故事后來被人們用來形容人的行為粗魯、無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耙耬是由兩個相同的詞語組成的,屬于重復式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態度粗魯無禮,簡直就是個耙耬。
2. 這個人不懂得尊重別人,總是耙耬著說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耙耬”與“粗魯無禮”的意思進行聯系,想象一個人在田間用耙子耙地時,動作粗魯、無禮的樣子,這樣就能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禮貌、文明相關的成語,如“謙和有禮”、“舉止文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之間的爭吵很耙耬,互相罵人。
2. 初中生:他的行為太耙耬了,老師都不喜歡他。
3. 高中生:在公共場合要注意言行舉止,不要耙耬。
4. 大學生:大家應該互相尊重,不要做出耙耬的行為。
5. 成年人: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應該文明禮貌,不要耙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