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關
成語(Idiom):榷關(què guān)
發音(Pronunciation):què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商貿活動中的關稅、稅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榷關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商鞅定法,有榷關之法。”榷關,意為“征收關稅”,是古代商貿活動中的一種稅收制度。它是由政府設立的關卡,對于經過該關卡的貨物征收一定的關稅。這種稅收制度在古代中國的商貿中非常常見,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和國際貿易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榷關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商貿活動中的稅收征收,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場景中的收費或征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榷關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商鞅變法。商鞅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變法中推行了榷關之法。通過設立關卡征收關稅,商鞅成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商貿活動的發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榷關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榷”是動詞,表示征收,“關”是名詞,表示關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的榷關制度非常嚴格,對于進出口貨物的征稅非常嚴厲。
2. 政府正在研究調整榷關政策,以促進國內貿易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榷關”與“征稅”、“關稅”等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中國古代商貿和稅收制度的知識,了解其他與榷關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榷酒”、“榷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商鞅變法中推行了榷關之法,通過征收關稅增加了國家收入。
2. 初中生: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其中的榷關制度對于國家財政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高中生:商鞅變法中的榷關制度是一種有效的稅收制度,對于推動古代中國的商貿活動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