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鳥
基本解釋
(1).大鳥。鶴的別稱。《文選·張衡<思玄賦>》:“遇九皋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 呂延濟 注:“介,大也。言卜兆遇九皋大鳥,謂鶴也。”
(2).大鳥。雉的別稱。《增補類腋》引舊題 師曠 《禽經》:“雉,介鳥也。”
成語(Idiom):介鳥(jiè niǎo)
發音(Pronunciation):jiè n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逃避責任、回避困難時,像鳥兒一樣飛走,不敢面對現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介鳥是由“介”和“鳥”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介”指的是鳥類中的一種小鳥,比喻膽小怕事、畏縮不前;“鳥”則代指鳥類,比喻逃避困難、不敢直面問題。成語“介鳥”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面對困難和責任時逃避現實、畏縮不前的心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面對困難時逃避責任、回避現實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敢面對問題、逃避責任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天下篇》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只小鳥因為害怕被捕而四處逃竄,最終飛到了國境線上。當它被追趕時,它不敢飛回原來的地方,只能在國境線上徘徊,無法逃脫困境。這個故事比喻人們因為膽小怕事而逃避現實,最終陷入更大的困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介鳥,遇到困難就逃避,從不敢面對問題。
2. 面對挑戰,我們不能像介鳥一樣逃避,而是要勇敢面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只小鳥在面對困難時,它膽小怕事,不敢飛回原來的地方,只能四處逃竄,無法逃脫困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逃避現實、回避責任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推諉責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不想做作業,可是老師叫我做,我覺得自己像個介鳥一樣。
初中生:面對考試,有些同學選擇逃避,他們像是一群介鳥。
高中生:一些政府官員在面對問題時總是回避,他們是真正的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