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脣鼓喙
成語(Idiom):搖脣鼓喙
發音(Pronunciation):yáo chún gǔ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言辭浮夸夸大,語言空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搖脣鼓喙是由“搖脣”和“鼓喙”兩個詞組成。搖脣指的是說話時嘴巴動來動去,不停地張合;鼓喙指的是鳥類張開嘴巴,發出空洞的聲音。搖脣鼓喙形容人的言辭夸張浮夸,空洞無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那些言辭虛浮夸大的人,指責他們說話不切實際,沒有實質內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哀公元年》。當時,齊國的大臣杜子騰因為一次失敗的戰役而被召見國君。國君問他對于戰敗的原因有何看法,杜子騰回答說:“我以為可以搖脣鼓喙,卻沒想到如此失敗。”杜子騰的回答被認為是虛浮夸大的言辭,沒有實質內容,因此被國君批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搖脣鼓喙的結構是形容詞+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話總是搖脣鼓喙,沒有一句實話。
2. 這個政治家喜歡搖脣鼓喙,但他的政策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人的嘴巴不停地搖動,發出空洞的聲音,形象地表達了搖脣鼓喙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學習其他與虛浮夸大言辭相關的成語,例如“浮光掠影”、“言過其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文總是搖脣鼓喙,沒有一點實際意義。
2. 初中生:那個演講者的演講充滿了搖脣鼓喙的言辭,沒有說到實質問題。
3. 高中生:政治家應該避免使用搖脣鼓喙的言辭,而是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