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子
成語(Idiom):桴子(fú zǐ)
發音(Pronunciation):fú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固執、死板,不愿意改變或接受新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桴子是古代一種用來打衣服的工具,由兩塊木板組成,中間用鐵釘連接。成語“桴子”比喻人的思想僵化,不愿意接受新觀念,固執己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守舊、固執、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或新觀念的人。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愿意改變錯誤行為或態度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桴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文章中有一句“古人有言,桴鼓不絕于耳”,意思是說古代人的思想非常固執,像是不停地敲打著桴鼓一樣。后來,人們將“桴鼓”改為“桴子”,形成了現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為“桴子”,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太桴子了,對于新事物完全不感興趣。
2. 老板是個桴子,不愿意改變落后的管理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桴子”想象成兩塊木板用鐵釘連接的打衣工具,用來打破固執的思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頑固不化”、“守舊”等,加深對固執思想的理解。
2. 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故事,了解桴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爺爺是個桴子,不喜歡用手機,還是用老式的電話。
2. 初中生:有些同學在學習上很桴子,不愿意嘗試新的學習方法。
3. 高中生:有些老師對待新觀念非常桴子,不愿意接受學生的建議。
4. 大學生:有些研究領域的專家過于桴子,不愿意接受其他學科的交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