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退
基本解釋
禮讓謙退。《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使兼御史大夫 張音 持節奉璽綬禪位”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抑 虞 夏 之達節,尚 延陵 之讓退。”
成語(Idiom):讓退 (ràng tuì)
發音(Pronunciation):ràng t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迫讓出某種權利或地位,主動退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讓:讓步;退:后退。讓退意為主動向對方讓步,自己后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權力、地位、利益等方面主動退讓,以維護和諧的關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二十二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639年,齊國和晉國在齊桓公的主持下舉行了一次盟會,會上晉國的大夫荀息搶先讓齊國的大夫公孫宛退讓,以示禮貌和尊重。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成為“讓退”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討論問題時,我們應該講求公平,互相讓退一步。
2. 為了維護家庭和睦,夫妻之間要學會讓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讓退”與“讓步”兩個詞的相似之處來記憶。同時,可以想象兩個人在爭吵時,其中一人主動退讓,讓步給對方,以達到和諧的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讓退”相關的成語,如“退避三舍”、“讓步”等。同時,可以學習相關的禮儀和交際技巧,了解如何在人際關系中靈活處理矛盾和沖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學會讓退,不要總是爭吵。
2. 初中生:為了班級的團結,我們應該互相讓退一步。
3. 高中生: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讓退可以維護良好的關系。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大家應該互相讓退,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