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鵽
成語(Idiom):鳴鵽 (míng dì)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聲音高亢激昂,嘹亮動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鳴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鳴”指的是鳥類發出的鳴叫聲,“鵽”則是一種不常見的鳥名。鳴鵽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聲音高亢激昂、嘹亮動聽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鳴鵽一般用來形容音樂、歌聲、演講等發出的聲音高亢激昂,給人以震撼和感動的感覺。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聲音高亢激昂,表達激動或者興奮的情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鳴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文中。莊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和文化名人,他在這篇文章中用鳴鵽來形容音樂的美妙和動聽,表達了他對音樂的贊美和對自由自在的追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鳴鵽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鳴”是動詞,表示發出聲音;“鵽”是賓語,指代聲音的來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歌聲鳴鵽,讓人陶醉其中。
2. 演講者的演講鳴鵽,引起了觀眾的熱烈反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只鵽鳥高高飛起,發出悅耳動聽的鳴叫聲,形象地表達了聲音高亢激昂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音樂和樂器的發展,以及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和魅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到了一只鳥叫聲,聲音鳴鵽,非常好聽!
2. 初中生:他的演講聲音鳴鵽,讓我很受啟發。
3. 高中生:她的歌聲鳴鵽,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
4. 大學生:這個樂團演奏的音樂鳴鵽,讓人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