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磧
基本解釋
多石的沙灘。引申為沙漠。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 河南 王城 西北 穀水 之右有石磧,磧南出為 死穀 ,北出為 湖溝 。” 隋 薛道衡 《入郴江》詩:“跳波鳴石磧,濺沫擁沙洲。”《周書·高昌傳》:“地多石磧,氣候溫暖,穀麥再熟,宜蠶,多五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凌山及大清池》:“國西北行三百餘里,度石磧,至 凌山 。此則 蔥嶺 北原,水多東流矣。” 郭沫若 《行路難》下篇三:“晚飯后抱 佛兒 至渡頭,坐石聽水。未幾, 曉芙 偕 和 博 二兒來,二兒在石上追逐,指石之大者為 非洲 ,為 美國 ,為 中華 ,石磧在小兒心中變成一幅世界。”
成語(Idiom):石磧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石頭鋪成的道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石磧建筑在山間,用來作為道路或通行的路徑。石磧通常由石頭或石板鋪成,平整堅固,便于行人或車輛通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道路堅實平整,或者比喻事物有條理、有規則。也可用來形容人的思維清晰、條理分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石磧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石磧。”這首詩描繪了長安到涼州的艱難旅途,其中的“踏石磧”一句意味著穿越險峻的山路。后來,石磧成為了形容道路堅實平整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石磧是一個名詞詞組,由“石”和“磧”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條路修得石磧般平整,非常適合騎自行車。
2. 他的思維像石磧一樣清晰有條理,總能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到“石磧”兩個字的形狀,石頭的硬度以及磧的平整,來幫助記憶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道路建設和交通狀況的歷史,以及其他與道路、路徑相關的成語,如“曲徑通幽”、“崎嶇不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們學校門口修了一條石磧,方便我們上學。
初中生:這條石磧鋪得很平整,騎自行車很順暢。
高中生:他的思維像石磧一樣清晰有條理,總能迅速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