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zhì bù qiú ㄅㄨˋ ㄓㄧˋ ㄅㄨˋ ㄑㄧㄡˊ不忮不求
不嫉妬,不貪求。《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鄭玄 箋:“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備於一人,其行何用為不善。” 晉 葛洪 《抱樸子·接疏》:“明者舉大略細,不忮不求,故能取威定功,成天平地。” 南朝 梁 蕭統 《<陶靖節集>序》:“不忮不求者,賢達之用心。”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忮不求
成語(Idiom):不忮不求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ì bù qi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計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爭名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忮不求是指一個人不計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爭名利,不嫉妒他人的成就,也不追求虛榮的東西。它強調了一個人應該保持內心的平和和淡泊,不被外界的誘惑和評價所左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忮不求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心胸開闊,不嫉妒他人的成功,也不追求虛榮和名利的境界。可以用于夸贊一個人的胸懷和人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忮不求出自《荀子·勸學》:“君子之不忮也,賢者之德也;君子之不求也,賢者之業也。”這里的“忮”指嫉妒,而“求”指追求名利。成語不忮不求通過反面教材,告誡人們要遠離嫉妒和虛榮,追求真正的修養和道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忮不求是由兩個相對的詞語組成,形成了一種對立的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保持不忮不求的心態,對于別人的評價從不在意。
2. 她是一個不忮不求的人,從不追求虛榮和名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忮不求與“不計較別人評價,不爭名利”這樣的關鍵詞聯系起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修養和道德相關的成語,如“知足常樂”、“守株待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向爸爸學習,不忮不求,不嫉妒別人的好成績。
2. 初中生:我們應該以不忮不求的心態面對考試,不追求名次,只要盡力就好。
3. 高中生:他是一個不忮不求的人,從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專注于自己的學業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