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媿
基本解釋
見“ 無愧 ”。
成語(Idiom):無媿
發音(Pronunciation):wú k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羞恥心,毫不知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媿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羞恥心,不知羞恥,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和社會道德。這個詞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言行不檢、不顧他人感受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媿這個詞語多用于負面情境,用來批評那些不顧及他人感受,不知羞恥的人。例如,當有人公然撒謊或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我們可以用無媿來形容他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媿一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故事中,魯國的襄公被人告發說他的兒子不守禮儀,不尊重長輩。襄公聽后非常生氣,問告發者:“你是否是見過他的行為?”對方回答:“我沒有親眼見過,但其他人都這么說。”襄公聽后說:“你沒有親眼見過,就輕信別人的話,這種行為是無媿的。”從此,無媿一詞開始用來批評那些不經過親眼目睹就輕信他人言論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媿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無”和“媿”。其中,“無”表示沒有,無所不,沒有,而“媿”表示羞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讓人感到無媿。
2. 這個人一點羞恥心都沒有,簡直就是無媿之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無恥”這個詞語進行對比來記憶無媿。無恥是指一個人沒有道德底線,不知羞恥。而無媿則是強調一個人沒有羞恥心,毫不知羞。通過對比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無媿這個詞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無媿相關的成語,如“無恥”、“不知羞恥”等。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道德、羞恥相關的成語,來豐富自己的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守課堂紀律,老師批評他是一個無媿的學生。
2. 初中生:他在考試中作弊,這種行為是無媿的。
3. 高中生:他公然偷竊他人財物,簡直就是一個無媿之徒。
4. 大學生: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完全沒有羞恥心,是一個無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