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
基本解釋
(1).官名。 后漢 刺史,為州郡的長官,置別駕、治中,諸曹掾屬,號為外臺。《后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 謝夷吾 ﹞爰牧 荊州 ,威行邦國……尋功簡能,為外臺之表。”
(2).官名。蘭臺。《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帝 時大司農 弘 農 董遇 等,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蘭臺為外臺,秘書為內閣,臺、閣一也。”
(3).官名。 漢 因 秦 制,置謁者為外臺。參見“ 三臺 ”。
成語(Idiom):外臺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t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外臺是一個古代的稱謂,指的是在朝廷之外的地方擔任官職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臺是由“外”和“臺”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外”表示在朝廷之外,而“臺”表示官職。因此,外臺指的是在朝廷之外的地方擔任官職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在朝廷之外擔任官職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在政治上沒有實權但又擔任重要職務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外臺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故事講述了陳勝和吳廣起義之后,陳勝自稱為“楚王”,而吳廣則自稱為“外臺”。吳廣在起義軍中擔任重要職務,但并沒有實際的權力,因此他自稱為“外臺”,以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臺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外”和“臺”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在政府部門工作,但只是個外臺,沒有實權。
2. 這位官員在朝廷之外擔任要職,被稱為外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外臺與“在外面擔任官職”的意思聯系起來,這樣記憶起來會更加容易。可以通過與類似的成語進行對比,例如“內閣”,來區分外臺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例如“內閣”、“外甥”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外臺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在外臺工作,每天都很忙。
2. 初中生:這個官員雖然在朝廷之外,但他的職位非常重要。
3. 高中生:外臺這個成語形容那些在政治上沒有實權但擔任重要職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