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隄
基本解釋
猶無限。 北周 庾信 《將命至鄴酬祖正員》詩:“我皇臨九有,聲教洎無隄。”
成語(Idiom):無隄
發音(Pronunciation):wú d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堤壩或防護措施,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襲或沖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隄意味著沒有堤壩或固定的防護措施,使得某個地方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襲或沖擊。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容易受到危險或災害的影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隄常常用于形容一些沒有足夠保護措施的事物或情況,例如沒有防護措施的建筑物、沒有備案的公司、沒有抵御力的國家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隄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秦策一》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秦國的一位宰相建議國君修建堤壩來防止洪水侵襲,但國君卻不予理會。后來,秦國遭受了洪水的襲擊,國君意識到了修建堤壩的重要性,于是后悔不已,并用“無隄”來形容自己當時的無知和疏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隄是由形容詞“無”和名詞“隄”組成的,其中“無”表示沒有,沒有的意思,“隄”表示堤壩、防護措施。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城市沒有建立有效的防護措施,非常無隄,容易受到災害的侵襲。
2. 他的計劃沒有任何備案,完全是無隄之舉,肯定會失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隄”這個成語聯想為一個沒有堤壩的河流,容易被洪水沖擊。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防護措施相關的成語,例如“旁敲側擊”、“如臨大敵”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村子沒有建堤壩,所以在大雨的時候容易發生洪水。
2. 初中生:這個公司沒有備案,屬于無隄之舉,可能會面臨法律的制裁。
3. 高中生:政府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護環境,這是一種無隄的做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