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放諸四海而皆準(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發音(Pronunciation):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種原則、法則或規定能夠適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源自《論語·為政》一章中的一句話:“放於四海而皆準”。意思是,如果一個原則、法則或規定能夠適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那么它就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它是普遍適用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種原則、法則或規定的普遍適用性,也可以用來贊美某種思想、理論或方法的廣泛應用價值。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種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或商業模式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都能夠成功運行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若有寶劍,愿之舍人而取之。”孔子回答說:“吾有諸?”子路回答說:“有之。急為之,將奈何?”孔子說:“於爾金石之間求之,以舍人而取之,非吾所取與?放於四海而皆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會因為地域或環境的不同而改變其價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放(放置)+ 諸(所有)+ 四(四個)+ 海(海洋)+ 而(連接詞)+ 皆(都)+ 準(準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教育理念放諸四海而皆準,不論是在亞洲還是在歐洲都能夠得到應用。
2. 這個商業模式放諸四海而皆準,不論在哪個國家都能夠取得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拆分為幾個部分,然后聯想記憶。例如,“放”可以聯想到放置,表示某種原則或法則;“諸”表示所有,表示適用于所有地方;“四海”表示世界上的各個地方;“皆準”表示普遍適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如“一語破的”、“無所不至”等,以擴大對普遍適用性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游戲規則放諸四海而皆準,大家都可以按照這個規則來玩。
2. 初中生:這個科學原理放諸四海而皆準,不論在哪個地方都能夠用來解釋現象。
3. 高中生:這個道德準則放諸四海而皆準,無論在哪個文化背景下都有其普遍適用性。
4. 大學生:這個管理理論放諸四海而皆準,不論在哪個國家都能夠實現組織的高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