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悲憤填膺
發音(Pronunciation):bēi fèn tián y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內心悲痛憤怒得無法自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悲憤填膺是形容一個人內心深處充滿悲痛和憤怒的情緒,以至于無法自制。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在面對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時,人們內心所產生的強烈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悲憤填膺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個人對于社會不公、不平等、不正義等問題感到憤怒和悲傷的情緒。它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在面對社會不公時的情緒表達,也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在面對個人不幸或者悲劇時的內心感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悲憤填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年》:“悲憤之心,填膺而不發。”故事中,晉國大夫子魚因為國家內外的種種不公和不義而感到憤怒和悲傷,但由于他的地位和身份,無法直接表達出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悲憤填膺是一個四個漢字的成語,其中“悲”、“憤”、“填”、“膺”分別表示悲傷、憤怒、填滿、胸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社會不公,他悲憤填膺,決心為正義而戰。
2. 經歷了那場悲劇,她的心中充滿了悲憤填膺的情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自己的內心像一個膨脹的氣球,被悲傷和憤怒填滿,無法自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來擴展對悲憤填膺的理解,例如“怒發沖冠”、“憤世嫉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小動物被欺負,我悲憤填膺,決定保護它們。
2. 初中生:聽到老師說的不公平的規定,我悲憤填膺地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3. 高中生:看到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我悲憤填膺,決心將來要做出改變。
4. 大學生:在面對社會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時,我悲憤填膺,決心為正義而奮斗。
5. 成年人:看到孩子受到欺負,我悲憤填膺,決定采取行動保護他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