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更
基本解釋
(1). 秦 爵名。《左傳·成公十三年》:“﹝ 晉 ﹞獲 秦 成差 及不更 女父 。” 杜預 注:“不更, 秦 爵。”《商君書·境內》:“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 顏師古 注:“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2).不改變。《商君書·墾令》:“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
(3).不經,未曾經過。《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 孔公 ,風雅無別耳。” 呂延濟 注:“更,經也。 脩 言今 植 之賦頌乃與古詩相類,雖不經 孔子 刪定,與《詩》之風雅無異焉。”《宋書·周郎傳》:“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里連死,萬井共泣。”
(4).不懂。《新唐書·吳湊傳》:“府中易 湊 貴戚子,不更簿領,每有疑獄,時其將出,則遮 湊 取決,幸蒼卒得容欺。” 宋 王安石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下,以身得察於左右。”
不再。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曩基即先筑,故池不更穿。”
成語(Idiom):不更
發音(Pronunciation):bù g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再改變或修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更是一個表示不再更改或修改的成語。它指的是一旦決定或確定了某個事物,就不再改變或修改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更常用于形容決定或規定已經確定,不再改變的情況。它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工作計劃、規章制度、合同協議等。也可以用于個人決定,如生活習慣、目標計劃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更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相傳,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陳桓子因為他的一項政策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他決心堅持不更改。他說:“我已經定下了這個政策,就不再更改。”從此以后,人們就用“不更”來形容決定不再改變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更是由“不”和“更”兩個字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已經決定好了行程,不更了。
2. 這個計劃已經經過了多次修改,現在是最終版了,不更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更這個成語與堅持不變的意思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站在堅實的地面上,不受外界的影響,堅定地保持原來的決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決定和修改相關的成語,如改弦更張、一蹴而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決定今天晚上要好好學習,不更我的學習計劃。
2. 初中生:老師已經布置了這個作業,我們不需要再更改了。
3. 高中生:我們已經商量好了旅游計劃,不更了。
4. 大學生:我已經決定要學習計算機科學,不更我的專業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