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謬
基本解釋
差錯;謬誤。《韓非子·八奸》:“功勞之臣不論,官職之遷失謬。”《藝文類聚》卷七四引 漢 應瑒 《奕勢》:“時或失謬,收奔攝北,還自保固,完聚補塞。”
成語(Idiom):失謬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m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談舉止不合時宜,荒唐可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謬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說話或行為荒唐可笑,不合時宜的情況。這個成語強調了言行與事實相悖,違背常理的荒謬之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謬常用于批評他人言行不當、荒唐可笑的情況,也可以用于自嘲或戲謔自己的錯誤言行。在正式場合或嚴肅的討論中使用時,可以表達對對方言行不當的不滿和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于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當時項羽派人給劉邦送了一把劍,劉邦接過來就裝作割自己的脖子。這個行為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荒唐可笑的,稱之為“失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失謬是一個形容詞,由“失”和“謬”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論完全失謬,讓人不禁捧腹大笑。
2. 這個笑話太失謬了,簡直難以置信。
3. 他的行為舉止如此失謬,讓人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失謬”拆分為“失”和“謬”兩個字,然后聯想“失去了常理,荒謬可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失謬相關的成語,如“荒謬絕倫”、“滑稽可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笑話真是太失謬了,我們都笑得前仰后合。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言論完全失謬,大家都不再相信他說的話。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政治家的行為舉止如此失謬,讓人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這個電影的情節太失謬了,根本無法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