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張
基本解釋
西漢 于定國 張釋之 的并稱。二人先后于 文帝 景帝 時任廷尉,執法皆審慎。后因以“ 于 張 ”稱決獄審慎,執法公正者。 晉 潘岳 《楊荊州誄》:“聽參 皋 呂 ,稱侔 于 張 。” 唐 虞世南 《賦得慎罰》詩:“ 于 張 懲不濫, 陳 郭 憲無傾。”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 牛冕 ﹞佐秋官,詳庶獄,事無枉撓,有 于 張 之風焉。”
成語(Idiom):于張
發音(Pronunciation):yú z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在某種情況下的態度或行動不一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于張”由“于”和“張”兩個字組成。其中,“于”是介詞,表示在某個時間、地點或范圍內;“張”是動詞,表示敞開、展開。成語“于張”指人們在某種情況下的態度或行動不一致,即表面上做出了某種表示,但實際上與內心的真實想法或實際行動不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于張”常用于描述人們的言行不一致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某人虛偽、偽善或表里不一。例如,當某人在公眾場合表現出友善和善良的態度,但在私下里卻對人冷漠無情時,可以說他在這種情況下是“于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成語“于張”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明確記載,但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常常描寫人們的言行不一致的情況,形成了這個成語的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于張”的結構是介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眾場合總是表現得很友好,但私下里卻對人冷漠無情,真是一副于張的嘴臉。
2. 她口口聲聲說著要幫助他,卻從來沒有實際行動,真是太于張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于張”。可以想象一個人的嘴巴張開,但內心卻與外表不一致,形成了“于張”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成語的使用方法和故事起源,可以閱讀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西游記》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課堂上總是表現得很認真聽講,但考試時卻偷偷抄襲,真是太于張了。
2. 初中生:他在班級里總是裝出一副很酷的樣子,但實際上是個很怕事的人,真是太于張了。
3. 高中生:她在社交媒體上總是發表一些正能量的言論,但私下里卻經常說些負能量的話,真是太于張了。
4. 大學生:他公開表示支持環保運動,但卻從不主動參與其中,真是太于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