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駢首就戮
發音(Pronunciation):pián shǒu jiù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個人或兩個集體因為一件事情而被迫站在一起,互相指責,最終都會被處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駢首就戮”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是漢朝時期的一位才子,他曾經做過楚王劉恒的宰相。有一次,楚王劉恒犯了一個大錯,宮廷里的所有人都以為相如會站出來為楚王辯護,但相如卻沒有。于是,楚王決定處死相如,將他和楚王一同綁在一起,準備斬首。最后,由于相如的一篇詩文感動了楚王,相如被釋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兩個人或兩個集體因為同樣的錯誤或過失而受到同樣的懲罰。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因為爭執而彼此指責,最終都會受到同樣的懲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駢首就戮”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歷史記載,具體故事見上述詳細解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駢首就戮的結構為“駢首”+“就戮”,其中“駢首”表示兩個人的頭部被綁在一起,形成一行;“就戮”表示被處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兩個犯罪分子被抓住后,被駢首就戮,以示警戒。
2. 這兩個政治派別因為爭執不休,最終會駢首就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駢首就戮”與兩個人頭部被綁在一起的情景聯系起來,形象化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懲罰、責任等相關的成語,如“殺雞儆猴”、“以毒攻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兩個小朋友因為一起搗蛋被老師罰站,他們感到很委屈,覺得被駢首就戮了。
2. 初中生:兩個同學因為一起作弊被老師發現,被一起批評教育,他們感到很后悔,覺得被駢首就戮了。
3. 高中生:兩個學生會因為一起違紀被學校開除,他們感到很痛苦,覺得被駢首就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