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饔
基本解釋
主管炊食勞作之事。《詩·小雅·祈父》:“祈父,亶不聰,胡轉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朱熹 集傳:“言不得奉養,而使母反主勞苦之事也。” 明 王世貞 《鳴鳳記·桑林奇遇》:“幽棲鞅掌,遇良人暫困寒窗,尸饔薪水意彷徨。” 清 顧炎武 《與次耕書》:“菽水之供,誰能代之?宜託一親人照管,無使有尸饔之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聶小倩》:“女即入廚下,代母尸饔。”
成語(Idiom):尸饔(shī yōng)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y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殘骸堆積,尸體腐爛的景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尸饔是由“尸”和“饔”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尸,指的是人的尸體;饔,指的是祭祀時供奉的食物。尸饔的意思是殘骸堆積,尸體腐爛的景象,形容戰場上尸橫遍野,慘不忍睹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尸饔這個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戰爭或災難中的慘狀,表達人們對戰爭和暴力的痛惜和反思。可以用于描述戰場上的殘骸和死亡,或者用于比喻社會上的混亂和喪失人性的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尸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典故《左傳·哀公十一年》。故事中,楚國國君哀公的大夫屈原被誣陷,被貶到了邊遠的地方。屈原深感自己的才華被埋沒,于是寫下了《離騷》這首著名的辭章。他在《離騷》中用了“尸饔”一詞,形容自己的心情如同尸體堆積、腐爛不堪。因此,尸饔這個成語也常被用來形容人心郁悶、失望或者境況凄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尸饔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戰爭過后,戰場上尸饔遍地,令人心生恐懼。
2. 這個國家的政治腐敗,導致了社會尸饔的現象,人民生活十分艱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尸饔這個成語。尸饔的發音與“尸勇”相近,可以想象在戰場上勇士們的尸體堆積如山,形成了尸饔的景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尸饔相關的成語,如“尸位素餐”、“尸山血海”等,加深對于戰爭和災難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戰爭過后,戰場上到處都是尸饔,太可怕了。
2. 初中生:這部電影描述了戰爭時期的尸饔景象,令人心生恐懼。
3. 高中生:這個社會的尸饔現象越來越嚴重,我們應該加強道德教育。
4. 大學生:這個小說通過描寫戰爭中的尸饔,讓人深思人性的扭曲。
5. 成年人:這個國家的政治腐敗導致了社會尸饔的現象,我們應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