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盜
成語(Idiom):攘盜
發音(Pronunciation):rǎng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消除盜賊或惡勢力,保衛社會安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攘盜是由“攘”和“盜”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攘,意為消除、清除;盜,意為盜賊、惡勢力。攘盜的含義是指除去盜賊、清除惡勢力,保障社會的安寧和穩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攘盜多用于形容政府或人民采取措施,清除盜賊、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情景。也可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積極行動,消除惡勢力,維護自身權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攘盜一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年》。當時,晉國的襄公為了消除境內的盜賊,派遣了一個叫做鄭莊公的大臣出使齊國,希望得到齊國的支持。鄭莊公在齊國拜訪了一個叫做魏獻子的貴族,請求他幫助晉國攘除盜賊。魏獻子答應了鄭莊公的請求,并表示愿意出兵助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攘盜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攘為動詞,盜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地攘盜,保障了市民的安全。
2. 他是一位勇敢的警察,經常參與攘盜行動,為社會治安做出了很大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攘盜記憶為“清除盜賊”,通過聯想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治安情況、盜賊的活動方式以及政府的治理措施等相關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珍愛公共財物,一起努力攘盜,保護我們的校園。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增強安全意識,參與到社會治安的攘盜行動中。
3. 高中生:學習攘盜的精神,將來成為一名警察,為社會的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
4. 大學生:攘盜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要共同建設一個和諧安全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