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玉
基本解釋
貝和玉。泛指珍寶財貨。《書·盤庚中》:“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 孔穎達 疏:“貝、玉是物之最貴者,責其貪財,故舉二物以言之。當時之臣,不念盡忠於君,但念具貝玉而已,言其貪也。”《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卷十八:“商人皆共起敬心,即以眾多金銀珍寶,真珠貝玉,於法會中盡心供養。” 清 顧炎武 《夏日》詩之一:“貝玉方盈朝,此曹何所憚。” 王蘧常 注:“貝玉盈朝,謂 鼇拜 之貪;此曹謂外官。”
成語(Idiom):貝玉
發音(Pronunciation):bèi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質或德行高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貝玉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貝指貝殼,玉指玉石。貝殼象征著珍貴,而玉石則代表高尚。貝玉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品質或德行非常高尚,像貝殼和玉石一樣珍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貝玉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一個人的品德高尚,道德行為優良。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操守、品質或者行為舉止非常好,值得他人學習和贊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貝玉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十年》。公元前572年,齊國的襄公派人去楚國送禮,楚國的國君楚莊王非常喜歡這份禮物,贊嘆道:“這塊貝玉真是難得一見的珍寶!”他不僅對貝玉本身贊賞有加,還對送禮的人贊賞有加。從此以后,人們用“貝玉”來形容品德高尚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德高尚,真是個貝玉。
2. 她的善良和樂于助人的精神,使她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貝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結合貝殼和玉石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的品德高尚如同貝殼和玉石一樣珍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品德和德行相關的成語,如“德高望重”、“仁義道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心中的貝玉,她總是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2. 初中生:我媽媽是個貝玉,她總是幫助別人,從不計較自己的付出。
3. 高中生:我的朋友張明是個貝玉,他樂于助人,從不求回報。
4. 大學生:那位教授是個貝玉,他不僅學術造詣高,而且為人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