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
基本解釋
亦作“ 斥堠 ”。1.偵察;候望。《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司馬貞 索隱:“ 許慎 注《淮南子》云:‘斥,度也。候,視也,望也。’”《北史·莫多婁貸文傳》:“以輕騎一千,軍前斥堠,死於 周 軍。” 唐 元稹 《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又明於斥候,善揣敵情。”《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元年》:“謹斥堠,嚴巡邏,守御遂固。”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報至。”
(2).指偵察、候望的人。《左傳·襄公十一年》:“納斥候,禁侵掠。”《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復遠遣斥候,觀相徑要,欲圖 壽春 , 權 以為不可。” 明 朱鼎 《玉鏡臺記·渡江擊楫》:“ 江 陽空闊,謹防斥堠。”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三:“斥堠言賊十餘萬,后追甚迫。”
(3).用以瞭望敵情的土堡。 明 尹耕 《紫荊關》詩:“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樓高并朔云平。”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阮龍光》:“食頃,隱隱聞斥堠下有人絮語。” 謝雪疇 《“老虎團”的結局》:“這兩個土堆,本是古代戰爭烽火中斥堠的遺址。”
(4).指大船上用以瞭望的小屋。《釋名·釋船》:“五百斛以上還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偵察; 偵察敵情的士兵) reconnoitre; patrol; scouts
成語(Idiom):斥候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h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戰爭或探險中派出的偵察人員,也比喻事先探察情況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候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指的是派出的偵察人員,負責探查敵情、地形等信息。后來,斥候逐漸引申為比喻事先探察情況的人。斥候的任務是潛伏于敵軍或未知地區,收集情報并及時報告給指揮部,以便指揮部做出相應的決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斥候一詞多用于形容在各種場合中積極主動地探索、探查、偵察的人,如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的人,或在學習中不斷尋求新的知識的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候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由于戰爭時期需要及時獲取敵情和地形等信息,因此派出了斥候進行偵察。斥候的任務非常危險,需要有勇敢、機智和敏銳的觀察力。后來,斥候逐漸引申為比喻事先探察情況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斥候是一個二字成語,由“斥”和“候”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新的市場中,我們需要派出斥候去探索并了解市場狀況。
2. 他在團隊中擔任斥候的角色,時刻關注市場動態,為團隊提供及時的情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勇敢的斥候在敵軍后方進行偵察,他需要非常機智和敏銳,潛伏于敵人之中,搜集情報并及時報告給指揮部。可以將這個形象與“斥候”這個詞語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偵察和情報工作,以及現代偵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課堂上學習新知識,就像是成為了一名斥候,不斷地探索新的知識點。
2. 初中生:他在班級里充當了斥候的角色,時刻關注著學習動態,為同學們提供及時的學習資料。
3. 高中生:我們需要像斥候一樣,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為將來的發展做好準備。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需要成為斥候,不斷地尋求新的知識和經驗,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