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竦
成語(Idiom):振竦(zhèn sǔn)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 sǔ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因驚恐而顫抖不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振竦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物因突然遭遇驚嚇、恐懼或震驚而產生顫抖、不安的狀態。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人類的情感和動物的行為。當人們面對突發的危險、驚嚇或不可預料的事情時,他們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表現出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振竦可以用于描述各種情境,比如驚嚇、恐怖電影、緊張的考試、面對惡劣天氣或災難等。這個成語常用于文學作品、口語和書面語中,用來增強描述的力度和表達情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振竦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魯昭公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家遭受了戰亂和內亂的困擾,人民生活艱難。昭公為了改善國家的狀況,積極尋求改革和發展,但是他的努力卻遭到了一些貴族的反對和阻撓。面對這些反對勢力,昭公感到非常恐懼和不安,他的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從而形成了“振竦”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振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振”表示顫抖、震動,“竦”表示恐懼、不安。兩個漢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或物因恐懼而顫抖不安的狀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當她聽到突然的爆炸聲時,她整個身體都開始振竦。
2. 他站在高樓的邊緣,腳下的空虛讓他不禁感到一陣振竦。
3. 整個城市正在振竦,人們都在為即將到來的颶風做準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振竦”的技巧可以是通過聯想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遭受驚嚇時,他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表現出振竦的狀態。通過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發音和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成語的起源和使用場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它們。除了學習振竦這個成語,你還可以探索其他與情感和動作相關的成語,如“戰戰兢兢”、“驚弓之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聽到突然的閃電聲時,我感到非常振竦。
2. 初中生:面對嚴峻的考試,他的身體開始振竦,但他還是努力克服了困難。
3. 高中生:看到恐怖電影時,我感到一陣振竦,但我還是堅持看完了整部電影。
4. 大學生:在面對人生的挑戰和壓力時,我們不應該振竦,而是要勇敢面對并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