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佞
基本解釋
(1).無口才。《論語·公冶長》:“ 雍 也,仁而不佞。” 邢昺 疏:“佞,口才也。”
(2).謙辭,猶言不才。《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 宋 葉適 《上西府書》:“某不佞,自以為無三者之患而獨有憂世之心。” 清 戴名世 《疑解》:“僕不佞,適有類於北宮子。”
(3).用作謙稱。《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與二三子同心,而以為皆有罪。” 明 高攀龍 《講義·小引》:“不佞幸從諸先生后,不能無請益之言。”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該堂將我住址寫下,而至今不將書目寄來,可見嘴之不實,因此不佞對之頗有惡感。”
英文翻譯
1.[書] [謙] (自稱, 相當于“不才”) I; yours truly
成語(Idiom):不佞
發音(Pronunciation):bù n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愚昧,不愚笨,不愚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佞是指一個人不愚昧,不愚笨,不愚蠢,有智慧和才能。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才智過人,有才能和見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佞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能,可以用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比如文章、演講、表揚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佞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齊太公世家》。相傳齊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大臣,他聰明才智過人,深受齊國君王的賞識和信任。有一次,齊國君王問孟嘗君:“你為什么能聰明過人?”孟嘗君回答說:“我不過是不愚笨而已。”這句回答后來演變為成語“不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佞是由形容詞“不”和名詞“佞”組成的。其中,“不”表示否定,意思是“不愚笨”,“佞”表示愚昧和蠢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博士學位,真是不佞之才。
2. 這位年輕的企業家憑借他的智慧和才能,將公司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可謂不佞之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佞”與“不愚笨”這個近義詞搭配起來記憶,兩者意思相近,都表示不愚昧和不愚蠢。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智慧和才能的成語,如“智勇雙全”、“才高八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讀書很認真,他是一個不佞的孩子。
2. 小學生:我覺得我的班主任很厲害,她教我們很多東西,是一個不愚笨的老師。
3. 中學生:我很羨慕那些能在科學競賽中獲獎的同學,他們都是不佞之才。
4. 高中生:他的思維敏捷,能夠在復雜的問題中迅速找到解決方法,是一個不愚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