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盞
基本解釋
舊時賣冷食、冷飲或其他食品者所擊的銅盞。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元旦》:“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更間有下廟之博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遠遠在墻外賣涼貨的小販敲著‘冰盞’--那是一對小酒蠱似的黃晶晶的銅器,迭在掌中,可互擊作響--叮泠有聲。”
成語(Idiom):冰盞
發音(Pronunciation):bīng zh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冷酷無情、冷漠無情的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冰盞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冰指冰冷,盞指碗。冰盞比喻人的態度冷漠無情,毫無感情或同情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對待他人的冷漠態度,常見于社交、人際關系、工作場合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冰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傳,晉朝時期,有一位名叫魏文侯的官員,他非常冷漠無情,對待他人總是冷冰冰的態度,毫無同情心。有一天,他的家里來了一個窮苦的老人,請求魏文侯施舍一些食物。魏文侯看了老人一眼,冷冷地說:“你自己找吧,我沒有食物給你。”老人心灰意冷地離開了。后來,魏文侯的冷漠態度被人們傳為佳話,形成了成語“冰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冰”和“盞”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別人總是如同冰盞一般,沒有一點溫暖的情感。
2. 在他的眼里,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冰盞,沒有任何溫情可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冰盞”這個成語形象地想象成一個冷冰冰的碗,用來代表冷漠無情的態度。可以通過與“冷漠”、“無情”等詞語進行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冷漠態度相關的成語,如“冷若冰霜”、“冷眼旁觀”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對我說話總是冷冰冰的,就像一個冰盞一樣。
2. 初中生:她對待同學總是冷漠無情,就像一個冰盞一樣。
3. 高中生:在他的眼里,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冰盞,沒有一點溫暖的情感。
4. 大學生:他對待別人總是如同冰盞一般,沒有任何一點溫情可言。